每年初春,宜蘭水稻田插秧前後,身邊很多的農夫朋友都是嚴重睡眠不足,兩隻眼睛像熊貓一樣眼袋黑的消不掉。這些農夫可不是熬夜上FB和朋友打屁去了,反而是戴著頭燈去田裡撿福壽螺。很多農夫說,福壽螺喜歡在晚上出來活動,逼得他們也不得已要變成夜貓子,在晚上出來撿螺。
福壽螺是夜貓子嗎? 有人說,白天太熱,有些福壽螺都躲到土裡去,等晚上比較涼爽才會出來;也有人認為,會覺得晚上比較多,是因為視線受到光線侷限所產生的錯覺,兩方觀點都各有人支持。為了知道福壽螺是不是真的夜貓子,我們做了個小小的實驗,在田裡設置了30個 90x90公分的木框,在白天7-8點與晚上19-20點間各進行一次計數,計算木框裡面土表上的福壽螺數量。
發現平均而言,每個木框裡,晚上數到的福壽螺數量比白天的多2隻,這個差異聽起來好像很少,但經過Pair T-Test的統計檢定,是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意義。後來再仔細算了一下,每0.81平方公尺的面積裡,晚上多2隻,代表每分地(~970平方公尺)晚上會比白天多2,395隻福壽螺!換算成重量,就是21.6台斤(~13公斤),還挺符合農夫們說的,晚上撿會比白天去撿多"一大袋"的說法。
不過...,等一下,有沒有人會懷疑,白天比較少會不會是因為福壽螺晚上偷偷翻牆,爬過木框跑掉了? 我們在夜間計數時,確實會觀察到福壽螺沿著木框壁往上爬,到頂點時伸出觸鬚在空氣中擺動,似乎在探索什麼一樣,然後再沿著原來的路徑往下爬回水裡,在木框上留下一條黏液的痕跡。福壽螺爬過的黏液痕跡是重要的線索,我們仔細巡查過木框,從來沒有在同一塊木框的兩側,發現福壽螺爬上又爬下的「越獄」犯罪紀錄。
為了釐清這一個疑慮,我們隨機選了一個樣方,在晚上抓了10隻體型較大的福壽螺,在它們的殼上黏了編號的防水貼紙後,再把它們放回原本的樣方裡,隔天早上計數。隔日,在土表找到了9隻有標記的福壽螺,嚇了一跳,想說不會真的是逃跑了吧。先是在附近找了一圈,沒找到,最後只好往土裡挖,一直挖了10公分深,才找到那隻有標記的福壽螺,證實了福壽螺並沒有越獄。
福壽螺為什麼喜歡在夜晚出來活動呢?目前有幾個說法。第一,是福壽螺對於溫度的耐受度。最適合福壽螺的生存溫度介於攝氏25-35˚C(註一),太冷或太熱,福壽螺便會把殼蓋緊閉,或鑽到土裡面減少代謝活動或進入休眠,這也是冬天福壽螺比較少的原因。另外,福壽螺卵塊的孵化率也和溫度關係密切,在20-32˚C 範圍內孵化率都可以達60%以上,16˚C以下,36˚C以上就無法孵化(註二)。難怪福壽螺都在晚上出來,拼命交配、產卵,在田埂邊掛上一串串鮮紅的產卵。
除了溫度之外,有一派說法是,在福壽螺的故鄉南美洲,福壽螺對很多生物而言是肥美可口的食物,像是螺鷹(Snail Kite),演化出下彎的尖銳嘴喙,就是專門用來剜螺肉的。其他小從螞蟻、昆蟲,大到蜥蜴、鱷魚,還有水裡的魚,都是福壽螺的天敵。這些天敵大多是白天活動,福壽螺可能為了要避免天敵的捕食,而演化成偏好在夜晚活動。
對於農夫來說,福壽螺為什麼是夜貓子也許沒這麼重要,但是確定福壽螺是晚上活動,雖然少了一個茶餘飯後可以彼此爭論的話題,不過倒是真的可以把火力集中在夜晚對付福壽螺囉。
延伸閱讀:
*註一 張文重。1985。金寶螺之生態研究。貝類學報 11: 43-51。
*註二 林金樹。1986。 福壽螺之生態觀察。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 13: 59-66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