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啟動公民參與,翻轉農業思維


「1…2…3…4…5…」三月天,宜蘭深溝村的一處水稻田,數十位赤著腳的都市人頂著頭頂艷陽,正聚精會神仔細數著手上的秧苗數目,然後彎下腰,把5株秧苗端正插到劃好的格線交叉點上,直起腰揮手擦了擦額頭的汗,再度凝神數起手中的秧苗。

他們是來參加【農田裏的科學計畫】每年所舉辦的農事體驗活動,但和往年不同的是,今年他們可是農民肩並肩,一起在田野尋找友善農業新解答的的「公民科學家」!

01. 稻田裡的公民科學家~

一日農夫,轉化成公民科學家的正向力量

拋棄了使用農藥、化肥來追求極大產量的就農業思維,秉持著友善土地的農夫還是必須面對田間許多的疑難雜症。要找出這些問題的解答,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與資源來進行研究,【農田裏的科學計畫】多年來,即以田間科學試驗為基底,與在地小農一起研究水稻害蟲福壽螺的生態習性,再以此發展出米糠搭配陷阱的誘捕方式,相較於傳統的藥劑毒殺與苦茶粕,對環境與生物更為友善。這個方式雖然有效,但仍要花費不少人力與時間成本,而且可能也不適合缺水的地區,未來需要再發展其他適地適用的福壽螺防治方法。

【農田裏的科學計畫】自2015年以來,每年與【富邦好正學堂】以合作夥伴的關係規劃農事體驗活動,來到宜蘭深溝,總是年年刷新紀錄,完美達標田間農事。我們開始思考,這股力量,有沒有可能在科學家的規劃下,化身為公民科學家(Citizen Science),參與田間的試驗,幫助小農找出既能友善土地,同時又能降低水稻害蟲福壽螺危害的新方法?

於是,今年我們首度結合農事體驗與田間科學試驗的元素,讓每位來參與的都市人,在下田操作農事的同時,也協助【農田裏的科學計畫】來測試福壽螺是不是只喜歡吃嫩秧,對大秧苗束手無策?如果福壽螺不愛吃較大的秧苗,未來有可能朝這個方向去發展農法。

02. 見綠就吃的福壽螺,是稻農最頭痛的敵人之一。

螺螺只喜歡吃嫩秧?設計實驗讓數據來說話!

兩種尺寸大小的秧苗、六個9x9公尺樣區、17,280株秧苗、稻不落地的收割法,科學家的紙上規劃其實一點都不難,挑戰的是學員對於科學嚴謹性的認同;每個插秧點要插上同樣數目的秧苗,每個樣區內的秧苗數也不能含糊,必須數目一樣,把誤差降到最低,才不會影響後續的數據分析。

出乎意料之外的,其實大家都頗能認同科學研究所需要的嚴謹度,在聽完我們的解說後,很認真地在執行田裡的操作,一些在銀行工作的富邦學員在數秧苗時笑說,在櫃台數鈔票都沒這麼緊張過呢,然後和身邊的夥伴要一直提醒彼此,左手邊這塊是要插大秧、右手邊是要插小秧,千萬不能搞錯。

插完秧後,田區不撿螺,維持3公分的水位,讓福壽螺可以自由出來活動大快朵頤,才能比較螺有沒有特別喜歡吃大秧苗還是小秧苗。前面剛插完秧,福壽螺就馬上從土裡跑出來大吃特吃,學員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,「這樣真的可以嗎?會不會全都被吃光光?沒有米可以賣你們今年怎麼辦?」。田野的實驗一旦開始進行,為了不影響結果,中間便沒有人可以插手干涉的餘地,我們只好笑著說,「沒關係,全都被吃光光,也是一種結果喔。」以每分地(約970平方公尺)平均300公斤的白米為基準,大家紛紛下賭,四個月後來收割,到底還能收獲多少稻米?賭注從完全沒有,到留下百分之百都有。

從三月插完秧到七月收割,這四個月的期間,每隔一段時間,我們便在臉書貼文,告訴遠在都市裡的他們實驗田裡所發生的事情;福壽螺大軍的陣容有沒有持續壯大,有多少百分比的秧苗被吃掉,田裡開始長了什麼樣的雜草,什麼時候稻子開始挵花結穗了。事後有位參加多年的學員說,他人在台北,心卻懸在宜蘭,掛念著田裡的秧苗和福壽螺,感覺自己已經內化成一位農夫,十分在意田間發生的一切事情,七月初的強颱瑪莉亞登陸宜蘭那晚,他輾轉不能眠,隔天一大早就起來看新聞報導,想知道宜蘭的災情如何,一直等到看到臉書上我們貼文實驗田平安無恙,才鬆了一口氣。

03. 實驗所選用的兩種尺寸秧苗:(左)大秧莖粗約3mm (右)小秧莖粗約1.1mm。

04. 插秧後第七週,大秧區的危害維持在2%以下,不過小秧區被阿福吃掉的百分比就增加不少,超過了20%。

躲過颱風,實驗田答案揭曉

福壽螺對於秧苗的攻勢,在第10週之後就穩定了下來,到收割前持平;超過20%的小秧苗被福壽螺吃掉,大秧苗遭受的損失就少得多,不到2%。這樣初期秧苗的損失,到最後到底轉化成多少稻米的損失?

七月,幾乎是同一批人再度回到實驗田。繞了一圈實驗田,大家的臉上笑瞇瞇的,直說還好還好,稻子竟然沒有全軍覆沒!為了比較兩種秧苗的產量差異,必須小心把兩種稻子分開割,而且為了減少穀粒掉到地上影響結果,割下來的稻子不能放在地上,要用傳遞的方式,傳到打穀機把穀粒給打下來,然後集中裝袋、秤重。最後收得大小秧苗樣區的總濕穀重分別是120和100公斤,再乘上0.56(日曬脫水20%、碾成率70%)的轉換率,最後得到的稻米產量是67.5和56.5公斤,相差約10公斤。

每1/4分地差10公斤,聽起來不是很多,擴大到一甲地(=10分)就變成400公斤。同時,螺的密度也是重點。這塊實驗田,從2015年之後便持續以陷阱誘捕的方式移除福壽螺,到了今年第四年,福壽螺的密度已經從平均每平方公尺18隻,減少到1隻左右。數量這麼少的螺,就已經可以造成20%的秧苗破壞,不難想像,當螺的數量更多時,種植大秧苗與小秧苗所造成的產量損失,很可能會再拉距開來。

05. 以接力的方式傳遞稻穀進行打穀,減少稻穀的損失。

06. 公民科學家,快樂收割!

未來,我們希望能與企業們合作,讓更多的都市人來到農村不只是當一日農夫,而是透過公民科學家的參與方式,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農業,和追求兼顧產量與環境的友善農夫們並行,一起讓未來更美好!


104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bottom of page